61-偏头痛与心理不适导致的言语抑制——语言学视角下的情绪表达障碍
Doi:doi.org/10.70693/rwsk.v1i2.638
偏头痛与心理不适导致的言语抑制——语言学视角下的情绪表达障碍
张晶晶1 1
(1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云南 昆明650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偏头痛及心理不适(如情绪低落、焦虑等)对个体的言语行为,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对社会互动的影响。结合神经科学对偏头痛机制的理解,以及心理学对情绪表达的研究,本文试图构建一个跨学科的解释框架。
关键词:神经语言学;言语;言语抑制
引言
偏头痛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反复发作的头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心理不适如情绪低落、焦虑等也是现代社会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状况往往导致患者言语抑制,不愿或难以与他人交流。本文将从语言学角度深入探讨这一现象。
一、偏头痛与心理不适的概述
(一)偏头痛的定义及语言联系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疾病,焦虑和情绪障碍已被证明是与偏头痛最相关的精神共病.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偏头痛是一种慢性的、反复发作的神经血管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单侧、搏动性的中重度头痛,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等症状。分类包括无先兆偏头痛、先兆偏头痛等。而本文所要探究的偏头痛仅仅是偏头痛引起的感觉器官的不适方面对语言和言语的影响。
通过对偏头痛进行系统听力学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可能存在外周或中枢听觉障碍.从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来说,人脑中听觉性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的后部,靠近视觉语言中枢,是1874年德国神经学家卡尔·韦尼克发现,也叫韦尼克区,这一区域如果受损的话,仅仅只能听到别人讲话,但是不能够理解别人讲的,自己的表达能力也会有问题。
综上,偏头痛症状会引起语言能力的障碍问题,偏头疼与语言思维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心理不适的定义及语言表现
这里所要讨论的心理不适主要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上,偏头痛时会引起头部局部难受,严重时会蔓延到面部,导致生理不适,从而引起心理情绪化,比如:不耐烦、听不进去话、疲倦等等,最终影到语言的表达。
当然,心理不适的范围会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涵盖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多种情绪状态,这些情绪状态可能源于生活压力、人际关系挑战等。而语言中的社会性使语言具有了社会现象,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际也让此具有心理现象,加之与语言功能的联系塔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在两者的关联中思维和语言是形影相随的,也会对彼此产生重要作用,所以是不可分离的关系。因此,心理不适会对语言产生重要影响。
二、言语抑制的语言学分析
从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思维作为人脑的活动,具有大脑神经生理的基础,人脑中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其中语言功能区分有四个,说话中枢和听觉性语言中枢对本次所要讨论的语言反应较为重要,因为,假如两者受到损伤可能会丧失说话能力,造成表达问题。
(一)言语抑制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言语抑制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减少或停止言语输出的行为。从字面意思中不难理解,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如果在交际过程中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那可能会导致交际双方中某一方的言语减少或者停止。
在偏头痛或心理不适情境下,言语抑制可能表现为沉默、话语减少、交流意愿降低等。
比如:A在受到偏头痛的影响时,与B的会话会较为短少。
B:你想吃什么?
A:都行。
B:吃红烧肉和小青菜可以吗?
A:好的。
B:什么时候去吃?
A:看你。
通过以上的会话可以看出B是主导言语者,对交际产生的趋向有着引导作用,而A的言语主要依靠B的思维进行,情绪单一。这是较明显的言语抑制现象。
(二)语言学视角下的言语抑制机制
语言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是具有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就是能够完成信息传递这一社会中人和人的基本交流,并且这一传递不仅具有语言本身,还会存在辅助语言的身势这类非语言形式。同时,社会功能还存在人际互动功能,主要发生在说话者和受话者双方。另外,语言的思维功能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的形式、机制等与语言有着紧密联系。具体来看,
语言作为社会互动的重要工具,其使用受到个体情绪、认知状态等内部因素的影响。比如:A是说话者,B是受话者
A:我现在不太想讲话,我需要安静一下。
B:好的,那你休息一下吧。
这里,A传递的信息是基于自身感受的判断,认为自己不舒服需要休息,并且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要求。B接收到了其信息也了解了对方的需求,并且还做出了回应。由此能够看出,A和B作为说话和受话双方将语言作为交际互动的工具,通过话语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也得到了对应的反馈。
头痛导致的疼痛及心理不适可能干扰个体的语言处理能力,进而影响其言语行为。
仍然以A和B进行举例,两者交际的过程的话语表达可以较为直观的感受出偏头痛对言语行为造成的影响。
A:我现在不太想讲话,我需要安静。
B:那你听我讲吧。
A:但我还需要安静。
B:我很快,说完就走。
A:安静一下。
B:十分钟就好。
A:(会采用面部表情或者手势以及躯体姿态代替语言传递自身的无奈态度)
从A的话语表达的态度可以看出对于复杂信息的处理是拒绝态度,并且希望能够稍后再处理的意图,而B也能够接收到A的信息,但是B存在对态度和意图是否认同的自主选择性,当然,对于生理的不适A 也在话语中表现出来了单一化的情绪趋向和简洁语言表述。
三、偏头痛与心理不适对言语行为的具体影响
偏头痛是一种神经性的生理感受,对感觉器官的影响会比较严重,而语言中思维的功能基础是感觉器官的感觉和感知,所以双重作用下在感觉器官上的刺激会有明显的反映,言语行为也会受到影响。
(一)偏头痛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疼痛可能导致患者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精神进行言语交流。当偏头痛严重时,感觉器官集中在感觉上,而减低了对知觉的反应。
比如:
A:同学们抬头看黑板
B:(能够按照指示进行动作,但是不一定能够进行深度思考)
A: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形象在表达上的作用,比如:黑猫警长、大耳朵图图等。
B:黑猫警长是警察(能够接受到直观熟悉的信息,具体例子的形象样貌有所反映,但是对于所要探讨的作用可能会存在信息加工难以进行的困难)
偏头痛患者的情绪波动可能影响其言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当偏头痛的疼痛感上升时,对于其他感觉的感知会降低,从而注意力大量集中在难受的情绪上,从而情绪收到多方面消极影响。
A:同学进行一下对话分析,试着从他们的交流中感受到作者所要表示出来的情感。
B:嗯,黑猫是动物,黑猫警长是动物警察,警察和其他动物讲话。
A:作者的情感是什么呢?
B:作者喜欢猫吧。
A:作者是表达了黑猫警长富有责任感的情感。
B:对。
从两个例子的对话中,能够看出来偏头痛的痛感占据了主要的感觉器官,在一定程度的平衡上感觉和知觉的分配是不对称的,因此注意力容易被转移,言语的表达也会存在心不在焉、语无伦次等现象。
(二)心理不适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心理不适主要是由于生理难受引发的一系列难以实现语言功能的现象。
首先是情绪低落,情绪低落可能导致患者缺乏交流的动力和兴趣。
比如,
A:我们下课以后去打篮球吧!
B:不了。
A:为什么?不是每天下课你都会去打篮球吗?
B:不想。
从A和B对打篮球这一事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B有明显的言语减少行为,并且伴随着与平常不同的情绪选择。
还有就是焦虑状态,这可能使患者过度关注自己的表现,导致言语行为变得紧张和不自然。
比如,当A第一次当主持人上台前过分紧张,不断暗示自己不能说错话,当拿到麦克风讲话的时候就会出现错词、错音等现象,这是过分的心理暗示导致的生理反应,越是紧张越是容易出错。
四、偏头痛与心理不适导致的言语抑制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语言在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情感和态度时,是以接收者的存在为前提的。所以说言语要在互动中进行,哪怕是人和物的交流,也需要交流,如果因为长时间的偏头疼导致感觉器官分散、注意力难以集中,或者因为心理原因造成沟通减少或者自闭,那对于社会互动会产生很多影响。
(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长期的言语抑制可能导致患者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减弱,由于对话双方的会话减少会导致对方难以第一时间得知情绪、情感等倾向,并且不能够及时处理信息而加深双方误解,最终使二者情感变淡。
比如,由于A长期会偏头痛而导致情绪低落,分享欲降低,B无法通过语言交流感知到对方情况而导致双方误解。
A:就这样吧,我今天累了。
B:累了就休息吧。
A:好。
B:嗯。
长期以往,A和B由于双方的言语抑制而减少言语行为,A没有告诉B自身不适,B无法感知A的生理症状引起心理反应,双方误解最终情感淡化。
另一方面,言语交流的减少可能影响患者对他人意图的理解,进而加剧社交障碍。
比如:
A:记得吃药。
B:好的,我休息了。
A:记得吃。
B:嗯嗯。
A:吃啊。
B:什么?
这种所谓的言语交流减少不止体现在会话的减少,还会在话语表达的长短中有所表现,比如A在三句话中表达的三个“吃”随着句子的不断缩短,所蕴含的句子意义也在变化,最终导致听话的人难以解码所要体会的真正含义,从而出现社交障碍。
(二)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一是,言语抑制可能影响患者在工作、学习等社会活动中的表现。当言语减少了,交际的过程也会缩短,而长期以往可能会造成感觉器官的退化,或者说表达能力的退化,当这些退化特征显现出来以后可能会对说话者本人的社会活动发生一定影响,比如,无法独立学习、无法群体交流等。
比如,A作为严重偏头痛者,长时间被疼痛的感觉折磨,导致上课无法专心听讲,错过了很多知识点的学习,课下积累过多而难以补回在与同学或老师交流问题时就可能会出现难以融入的情况,严重的话后期可能会对学习丧失信心,影响到心理的活动。
二是,缺乏有效的言语交流可能导致患者错过获取支持和帮助的机会。当想说的和说出来的不一致时,后者的效果小于前者,可能会导致沟通无效,从而说话者无法将自身的意图、情感和态度传递到位,听话者也不能够将其言语解码和理解成功。
比如,由于长时间让感觉器官占据表达的大部分时,表达的言语器官弱化,在病痛严重时只能够表述自己“很疼、特别疼”,而不能说清楚怎么疼,疼在哪等症状,会导致治疗无法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进行,也会让说话者的难受症状持续更久。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偏头痛与心理不适导致的言语抑制现象,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语言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机制。针对这一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提高公众对偏头痛和心理不适的认识,减少误解和歧视。在人不舒服的时候情绪会被多方面因素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应该保持者理解至上的原则,彼此相互体谅对方的情绪。
2. 鼓励患者积极寻求医疗和心理支持,以缓解其疼痛和不适。偏头痛或者除此之外的疾病或多或少都与神经系统有所关联,当有不适症状出现时,应该及时提高关注,寻找正确的方式解决。
3. 在教育和培训中加强语言学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提高个体在言语交流中的自我意识和调节能力。语言的能力不是单一的,语言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提高学习能力和认知角度有助于交流的流畅与和谐。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体会到身体状况对话语表达的影响是多重的,想要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和表达能力,身体的健康很重要,想要话语情感丰富,健康的情绪和表达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叶蜚声、徐通锵,王洪君、李娟修订.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邢炳媛,冯晓娟,李阳,等.偏头痛患者心理健康现况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24.
[3] 石敏,曹雷,于宁,等.偏头痛患者听觉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24.
[4] 计霄雯,倪锦诚.综述双语者言语产出的抑制控制机制研究[J].语文学刊,2020,.
[5] 于东兴.神经语言学应用研究简述与语言理论假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4.
[6] 崔刚,王海燕.神经语言学研究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7] 王爱琴,常静玲.脑卒中后失语的语言功能中西医评价方法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
[8] 周玉萍.浅谈神经语言学中英语语言与思维视角的关系[J].生物技术世界,2014.
[9] 陈宏俊,成晓光.神经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认知全脑加工取向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10] 陈晨,刘晓加,潘速跃,等.汉语纯失读症恢复过程中的神经语言学特点[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
[11] 吴梅.回顾与展望: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相关原理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
[12] 杨亦鸣.神经语言学与当代语言学的学术创新[J].中国语文,2012.
[13] 赵秋野,孙秋花.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大脑言语功能与交际能力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
[14] 顾兆禄.试论普通语言学理论与神经语言学研究的互参与互证[J].南京社会科学,2009.
[15] 于博 ,路越.神经语言学:“说出来”的脑科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16] 王广禄.神经语言学:语言学研究走进科学实验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17] 常林.语言神经回路研究在二语习得中的关键作用[C]//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学术研讨会会议文集.大连大学;,2014.
[18] 周炯.以失语症状为突出表现的Alzheimer患者的神经语言学研究(附2例报告)[C]//浙江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9.
[19] 朱琳.镜像神经元和构式语法[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China Association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ACSE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11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4年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摘要集.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2014.
[20] 朱苗苗.言语产生的神经机制:领域一般性认知功能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8.
Aphasia Due to Migraine and Verbal Suppression Caused by Psychological Discomfort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on Emotional Expression Disorders
Zhang Jingjing
Yunnan minzu universityCollege of Liberal Arts, yunnan, kunming,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migraine and psychological discomfort (such a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on individuals' verbal behavior from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analyzing the underlying causes, manifestations, and impact on social interaction. Combining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igraine mechanism from neuroscience and research on emotional expression from psychology, this paper seeks to construct an interdisciplinary explanation framework.
Keywords: neuro-linguistics; speech; verbal suppression
[1] [作者简介]
张晶晶(2001--),女,云南景洪人,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